刘建强博士生在GRL发表论文阐述岩石圈厚度如何影响钾质玄武岩的成分304
钾质玄武岩的成因一直是岩石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。博士生刘建强总结了我国东北的新生代钾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,观察到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与岩石圈厚度之间的协变关系,相关论文“Lithosspheric thickness controlled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in potassic basalts of Northeast China by melt-rock interactions”近期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。 论文总结了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四处新生代钾质玄武岩(五大连池,二克山,科洛以及诺敏河)的地球化学数据,发现其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区间大,并且与岩石圈厚度存在明显的关联性:岩石圈厚度越大,钾质玄武岩的MgO越高,K2O/Na2O比和Rb/Nb比越低,Sr-Nd同位素组成越亏损,即岩石圈地幔的印记越来越强烈。结合该地区地幔橄榄岩捕掳体中常见金云母等交代矿物的现象,提出来自软流圈的富钾富硅熔体穿过岩石圈地幔时,会与岩石圈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并结晶出金云母,这会导致反应后的岩浆的K、Rb含量降低而MgO含量升高的现象。岩石圈地幔厚度越大,熔体-岩石相互作用的持续时间越长,熔体成分被改造的程度越大。 东北新生代钾质玄武岩的成分变化与岩石圈厚度的关系
文章分类:
2015
|